当公益不再靠“拼捐”激励,善意是否依然涌动?得知今年久久公益节取消配捐的消息时,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2025年的久久公益节,给出了肯定的答案:1.48亿人参与、5.3亿件好事发生、27万个“好事地点”遍布全国近400座城市(注:数据来源于腾讯公益)。在取消配捐这一行业普遍担忧的背景下,久久公益节不仅未显颓势,反而实现了公益参与度、场景覆盖度与成果可见度的三重跃升。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技术赋能、企业联动与公众参与的合力共振,更是公益理念从“链接捐赠”到“链接成果”的深层跃迁——它打破了公益对“配捐激励”的路径依赖,为行业发展注入了难得的信心。
一、配捐退场,善意不减反增的背后
长久以来,“配捐”作为公益活动的常见激励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捐赠热情,却也助长了筹款的GDP主义,为很多人所诟病。2025年久久公益节主动取消配捐,实则是对公益本质的一次回归试探:当外在激励褪去,公众是否还愿意为善意买单?
5.3亿件好事的答案,给出了最坚定的回应。
这份韧性首先源于公益的“日常化转型”。在成都,面馆老板张平的“爱心面”故事颇具代表性——顾客捐1元即可为需要帮助的人预留一碗成本6.8元的重庆小面。这家店通过腾讯“身边公益”地图成为“好事地点”后,“吃一碗面做一件好事”成了市民与游客的生活日常。
“没想到一碗面能连接这么多善意,”张平说,“现在每天都有几十人参与,很多人成了常客。”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深圳南头古城的“小红花公益快闪”吸引数千人打卡,上海愚园路的“城市公益漫游路线”让逛街变成公益体验,河南、山东500多家博物馆里,十万人用“一扫一拍一红花”助力文物守护。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公益不再是“一次性捐款”的偶然行为,而是融入“衣食住行游”的日常选择。当做好事像吃饭、逛街一样自然,公益便有了坚实的土壤。
二、技术赋能:让每一份善意都被看见
若说公众的善意是公益的“源头活水”,那么技术便是疏通这股活水的“河道”。2025年久久公益节的一大突破,在于用数字化技术重构了公益链路,让公益从“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变成“可追溯、可感知”的具体行动。
技术首先破解了公益的“透明焦虑”。一位用户捐赠的400多本《中华上下五千年》,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可实时查询物流状态,最终定向送往宁夏、河北的四所小学与三所幼儿园;三岁的果果捐出33本绘本后,能清晰知道这些书将陪伴远方的小朋友成长。
这种“如网购般流畅”的捐赠体验,源于公益数字化对全链路的优化:从预约免费上门取件,到物流轨迹追踪,再到签收结果反馈,每一个环节都公开可查。当技术让“捐赠-成果”的链路闭环,公众的信任便有了具象的支撑。
技术更实现了公益场景的“全域链接”。腾讯“身边公益”地图将爱心商家、公益市集、无偿献血站等27万个“好事地点”接入数字地图,让需要帮助的人与愿意助人的人精准对接。
正如腾讯集团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赵国臣所言:“不管身处城市还是乡村,打开地图就能找到最近的好事地点,只要有爱心,就能力所能及参与公益。”
三、生态共建:让公益成为一场“多方合唱”
公益从来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政府、企业、机构、公众等多方协同的“交响乐”。2025年久久公益节的亮眼成绩,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构建了一个“多元联动、互补共生”的公益生态。
公益机构是生态的“核心执行者”。本届久久公益节吸引1800多家公益机构、4300多个公益项目参与。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在医院布设“小红花码”,让患者、家长与捐赠人通过“电子小纸条”互动。“石榴籽计划”的发起人走进贵州乡村小学,将助学资源精准送达山区孩子手中。这些机构还通过线下义卖、志愿者招募等活动,让公益从 “线上点击” 变成 “线下行动”,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爱心企业是生态的“场景拓展者”。超过10000家绝味鸭脖、5800家麦当劳、5600家中国邮政、3200家CoCo都可等品牌门店,通过布设“小红花码”将公益融入消费场景。企业的参与,不仅为公益带来了海量的线下场景,更让公益成为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情感纽带,实现了 “商业价值” 与 “社会价值” 的双赢。
腾讯则是生态的“数字赋能者”。其内部140多个产品与主营业务全面联动,构建起“全方位公益场景矩阵”:腾讯游戏集结80余款产品,带动7000万名玩家参与助学、助农、生态保护;微信小游戏“WeCare公益计划”吸引近100款游戏加入,让6000万用户在娱乐中做好事。这种 “全产品联动” 模式,让公益突破了 “公益平台” 的单一边界,渗透到社交、娱乐、消费等每一个生活场景中。
四、从“链接捐赠”到“链接成果”:公益价值的回归与重塑
本届公益节最核心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从“链接捐赠”到“链接成果”的转变——以往,公益的核心是“让更多人捐钱捐物”;如今,公益的核心是“让每一份捐赠都产生可见的、可感知的成果”。这种转变,不仅重塑了公众对公益的认知,更重构了公益的价值逻辑。
在深圳,市民黄先生发起“组队捐”,32名亲友为乡村孤儿筹到一年学习补贴,参与者能清晰地看到善款的用途;在北京、重庆,志愿者参与自然观察,提交的四万多条物种记录,直接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的补充数据。全国高校开展的 “青年可持续创新行动”,让两万多名学子的公益创意落地为帮扶乡村的实际项目。
这些“看得见的成果”,让公众不再是公益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受益者”。正如心理学家彭凯平所说:“从乐于助人到助人为乐,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当人们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带来的改变,公益便从 “义务” 变成了 “获得幸福感的途径”。
“链接成果” 更让公益回归 “邻里伦理” 的本质。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指出,公益正从 “宏大而疏离的陌生人伦理”,回归 “基于信任与亲近的邻里伦理”。这种 “近处的温度”,让公益不再是 “回应远方的哭声”,而是 “守护身边的烟火气”,更易激发公众的共情与持续参与。
五、久久公益节的启示:未来公益的四个趋势
2025年久久公益节的意义,远不止于5.3亿件好事的数字,更在于它为处于转型期的公益行业提供了三大关键启示:
其一,公益无需依赖“配捐”等外在激励,只要能降低参与门槛、提升透明程度、强化成果感知,就能激发公众的内生善意;
其二,公益的核心竞争力已从“资源募集能力”转向“场景构建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谁能让公益融入生活,谁能让捐赠产生实效,谁就能赢得公众的认可;
其三,公益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生态协同”,只有联动政府、企业、机构、公众等多方力量,才能构建可持续的善意生态。
基于这些启示,个人判断,未来公益的“四化”发展趋势已逐渐清晰:
1.公益日常化:做好事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渗透到生活每一个场景;
2.公益透明化:区块链、VR等技术让捐赠全程可追溯,公众随时能查、能看、能感知;
3.公益生态化:跨界融合、协同共生成为主流,政府、企业、机构、公众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撑;
4.公益个性化:不同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当然,尽管今年的久久公益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如何持续保持公众参与热度、如何覆盖更偏远地区,仍是公益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这需要我们时常保持清醒。
当2025年久久公益节落幕,它不是善意的终点,而是公益新范式的起点。我特别认可腾讯公益的这句话:善行或许微如萤火,但万千萤火汇聚,便是照亮黑夜的星河。
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赋能、生态的不断完善、理念的深度落地,公益将不再是“遥远的高尚”,而是“身边的日常”;不再是“少数人的坚持”,而是“多数人的选择”。当每一个人都能在做好事中收获幸福,每一份善意都能转化为可见的成果,我们终将构建起一个“人人可公益、时时可公益、处处可公益”的善意社会。
注:文中所有数据和案例来自腾讯公益。
-END-
来源:善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