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你以为正常,其实是抑郁的 9 种表现,很多人都忽略了

[复制链接]
gongyi020 未绑定微信工作人员 发表于 昨天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很多人觉得抑郁症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它真的挺常见的。

全球范围内,大概每 20 个人里就有 1 个患有抑郁症 [1],在中国,这个比例也不低。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 6.8%,其中抑郁症为 3.4%,目前中国有超过 9500 万抑郁症患者。

147f64532a1c51b85708d649b61a46f0.jpeg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也就是说,可能你、你的同事、朋友,甚至家人,正在经历抑郁,只是自己还没意识到或者不知道而已。

重点是,抑郁症不是「想太多」,也不是「太脆弱」,它是真实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疾病,会影响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url=]如果你持续情绪异常、无法自我调节,可以点击这里向精神心理科医生求助。[/url]



抑郁症的常见表现
超过 5 种要注意!

抑郁症的表现可能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 9 个方面:

1. 情绪持续低落:每天醒来都觉得提不起劲,明明生活没有什么大问题,却总是感觉一阵空落,无法开心起来。

2. 兴趣丧失: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对喜欢的事也不再期待,甚至是以前喜欢的电影、游戏、音乐,都觉得索然无味。

3. 体重 / 食欲变化:有些人突然对食物完全没胃口,不想吃东西,体会不到食物的乐趣;也有人开始暴饮暴食,用吃来缓解内心的空虚。
研究显示,体重在短时间内变化超过 5%,常常是抑郁的早期信号之一。

4. 睡眠紊乱:睡眠变得一团糟,有的人辗转反侧到凌晨才能睡着,半夜频繁醒来,早晨闹钟没有响就醒来;也有人整天昏昏沉沉,怎么睡都不够。

5. 行为变化:有的人动作变得很慢,懒得说话,懒得洗脸,懒得起床;也有人变得焦躁易怒,坐立不安。旁人会明显感受到你不像平常那样有活力。

6. 精力下降:总是感觉疲惫,休息再多,还是觉得身体被掏空,连日常的小事都变得很吃力。

7. 消极的自我认知: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好。哪怕只是一点小错误,也会反复责备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

8. 注意力减退:别人讲话听不懂,做事容易走神,做决定也变得困难。

9. 有伤害自己,或者自杀或死亡想法: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信号。有的人会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如果我不在了,会不会轻松些的念头,哪怕只是闪过,也需要重视。

注意,如果连续两周以上,出现 5 个以上的症状(需包含第 1 或者第 2 条),你很可能是抑郁了,请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点击下方小程序
心理问题马上咨询医生
* 线上就诊应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如门诊病历、诊断证明等,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抑郁会自己好吗?


很多人都听过类似的安慰:

你只是太累了,休息几天就好。
不上班、换个环境就没事了。

这些话,对一部人确实管用。

如果他们只是经历了短暂的抑郁情绪——比如失恋、工作受挫等事件引发,那么在压力源解除、获得足够支持和休息后,大脑的应激反应系统会逐渐恢复平衡,情绪也能慢慢回到正轨。

但问题是,抑郁情绪并不等于抑郁症。

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情况持续 2 周以上,甚至严重到影响了工作、学习、睡眠和社交,这就可能不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进入了抑郁症的范围。

抑郁症并不是「想开点」或「换份工作」就能治的。因为它的根源在于,大脑的功能和神经递质调节出现了紊乱。

这意味着,无论你多努力安慰自己、强迫自己振作,都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

c5eb1f1df4f64aac76f16b72b5e7b40f.png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很多人初期以为自己只是心累,于是不断告诉自己「再撑一下」。但拖延很有可能变得更糟糕。未经干预的抑郁发作,本身就可能对大脑功能造成持续伤害,例如:

● 注意力、记忆力下降;
● 免疫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躯体不适;
● 情绪调节能力下降,复发风险显著上升。

研究数据表明,首次抑郁发作缓解后约 15%~50% 的患者不再复发。但如果发作 3 次以上且未接受系统治疗 ,复发风险几乎是 100%。 [2]

换句话说,越早干预,越容易康复。

如果你发现自己持续低落了一段时间,不确定是不是抑郁,可以先在线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医生可以帮你判断目前是暂时的情绪波动,还是已经进入抑郁状态,并给出科学建议。

点击下方小程序
心理问题马上咨询医生
* 线上就诊应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如门诊病历、诊断证明等,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医生一般怎么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包含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

如果属于轻度抑郁,医生一般会建议心理治疗为主,同时在 2 周内密切评估疗效。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你识别负性思维、重建行为动力。常见方式包括:

●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你识别并纠正我不行、我没用等消极思维;
● 人际关系治疗(IPT):聚焦人际冲突、角色变化带来的情绪困扰;
● 行为激活疗法:通过逐步恢复日常活动,让生活重新动起来。

对于轻中度抑郁,心理治疗的疗效可与药物相当。但当症状更明显、情绪波动更剧烈时,往往需要联合药物治疗。

国际公认的一线药物是 SSRIs(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它们能帮助调节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水平(如血清素),并促进神经可塑性恢复,让情绪逐步稳定。

b1f6c7005fe632bef86467b77a77ccdb.jpeg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药物治疗需要耐心和信心,一般有几个特点:

● 起效慢:通常需要 2~4 周才会感受到明显好转;
● 副作用:初期可能会出现恶心、嗜睡、口干等症状,大多数人在 1~2 周后会缓解;
● 疗程较长:一般需持续用药 6~12 个月以上,切勿自行停药。

对于部分重度患者,医生还可能结合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或者电休克治疗)和社会支持干预,以帮助恢复生活功能。

抑郁症可治,也值得被治。只要及时求助、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在数月内明显改善,重新回到日常生活。

但不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法,最重要的迈出求助的第一步。

78311cf314447d2f5342f1e8dd287eae.jpeg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如果你因为心境低落而难以做出选择时,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去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帮你做出最适合你的选择。

但我们也知道,很多人因为工作忙碌、不知道如何开口,或者担心就医的污名化,而迟迟不去寻求帮助,那么可以先试试在线问诊。

线上问诊比较适合 3 类人:

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抑郁症,想先找医生聊聊
工作忙、时间紧,没办法去医院排队
对心理就诊有点顾虑,想在更私密的环境下咨询

别害怕寻求帮助,照顾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点击下方小程序
心理问题马上咨询医生
* 线上就诊应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如门诊病历、诊断证明等,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线上也能问
精神心理科医生?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是的,以下几种常见情况,都可以通过线上寻求医生的的帮助。
[color=rgba(0, 0, 0, 0.9)]
最近刚出现的失眠、焦虑、抑郁、心情不好,不确定是否要去医院?

所有人都有「最近比较烦」的时候,大部分自我调节一下就行;但有些情况严重的,就必须及时通过药物或者心理治疗来恢复,否则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问题就会愈发复杂。

但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尤其是深陷其中的当事人,无法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

而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通过和患者对话或文字交流,判断是否必须尽快去医院。

这时,只需掏出手机,立马可以联系到全国三甲医院优秀的精神心理科医生,请他们帮忙评估一下病情的严重程度,并给出针对性治疗建议。

既往治疗过,但最近有情况变化,担心复发,是否要用药?

有的朋友曾经有过线下治疗的经历,对自己的状况比较熟悉,也知道某些情况可能会带来一些病情波动,例如快考试了,要交总结了等等。

类似这样的情况,想提前找个医生咨询一下注意事项,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等。好像犯不着特意跑一趟医院,而且门诊闹哄哄的,也怕着急说不清;但不问问又不放心,怕自己判断不准。

而通过丁香医生线上问诊,你可以不用四处奔走,就能联系上医生,方便省心。也无需漫长等待,可能冲杯咖啡或者洗个澡的工夫,就能收到医生回复。

观察到身边的人有些异常的情况,我能做些什么?

本来成绩特别好的孩子突然开始厌学,以前开朗乐观的老爸最近总是闷闷不乐,妻子生完孩子之后就一直愁眉不展,室友刚确诊了抑郁症,我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话不能说吗?

医生除了治病,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提供一些给患者身边人的建议。尤其是针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如何与他们进行正确的沟通、言辞上的注意事项,有时候还是比较有讲究的。

如果需要这方面的建议,也可以问问医生,这比起自己上网搜,可能是更加省时、省力而且靠谱的办法。

策划制作



策划:憂无    |    监制:温生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来源:丁香医生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62粉丝

5638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18520081188

微信号:qizhigongyi(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越秀

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