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空心病”提出者徐凯文: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就两点,既简单又很难

[复制链接]
gongyi020工作人员 发表于 2023-12-30 15: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53428z71mhxpz1hgy79ld.jpeg

本文看点: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徐凯文在2016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该词一经提出,引发社会热议。


其实“空心病”不光存在于大学生群体,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


学生们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又意味着什么,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又是什么?


在和景芳的对谈中,徐凯文从“空心病”的成因和表现说起,回答了父母关于“孩子脆弱”的困惑,指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没有兴趣和活力的孩子如何复原,他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更是指明父母该如何从心理上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童行书院是为3-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


我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毕业后做精神科医生,后来在北大心理系读硕读博,09年留校,在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工作了12年。21年辞职创业。


过去三年我们和全国10多个城市300多个一线心理老师和校长进行了深入座谈,也对一些极端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还对至少1万多人次的青少年进行了心理咨询,所以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现在有些父母或者成年人觉得,如今的年轻人怎么这么脆弱,我们上学的时候父母老师也都打过我们,我们好像就没事,怎么现在学生动不动就躺家里不上学了,是不是太矫情了?


我想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


153428dwa4exeuee59ukax.jpeg


来自父母辈的困惑: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脆弱,

大不如我们当年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做的那些课题研究和心理咨询,基于对青少年们心理的理解,这是前提。


第一、要说他们脆弱,确实是挺脆弱。因为这些抑郁、厌学甚至极端事件,确实是以前少见的。


但我经常会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个现象,叫——刻舟求剑。


我们无法用二三十年前我们的经历来理解现在的孩子,因为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孩子的学业难度和竞争内卷程度远远高于我们那个年代。


孩子们不仅做的题目变难了,他们的睡眠时间也变短了,户外活动时间也大大减少,孩子们最基本的需求都被剥夺了,这跟我们全社会,包括父母、学校的影响都分不开。


第二、父母可能会觉得,我当年也很苦,但我也很拼,而且也通过读书从农村来到了城市定居,实现了阶层的跃迁。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吃不得苦?


你要明白,我们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期,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努力加上国家的发展和复兴,可以积累财富到比较好的社会阶层。


可如今孩子这一代人已经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了,他们不再有那么强的动力,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物质上他们也没有那么多欲望,不需要靠贫穷来驱动。要靠什么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社会和家长都要回答的问题。


153429b8jtazq0ht0qqhzd.jpeg


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就两点,既简单又很难

其实我现在做的这些课题是要解答一个问题,怎么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给解决好。我有非常简单的方案,这个方案不需要花很大努力,就一定能够使我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提升,或者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

一是守住孩子们每天8-9个小时的睡眠的线;

二是守住孩子们每天3-4个小时的户外活动的线。


如果这两件事情有保障,一半以上的心理问题不会再存在,不用吃一片药、也不用做一分钟心理咨询。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睡眠不能保证、基本的运动不能保证,他一定是会出心理问题的。


在我们那个年代,至少我所经历过的,哪怕到高三能做到这些都是没问题的,可现在可能小学生都做不到,所以这是非常荒诞的现象。我们全社会、父母和学校,都努力在让孩子们经受折磨。想要做到这两点,又何其难。


“空心病”到底是什么?

有什么表现和危机?

“空心病”这个词是比喻,但它确实是一种病,你可以称它为微笑抑郁。它和行为举止异常的重精神病不一样,好像情绪上没什么大的问题,没有情绪低落、思维变迟缓或者睡眠障碍,各方面表现都正常。但严重的情况下,社会功能会严重丧失,使一个人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甚至陷入抑郁自杀的程度。


空心病涉及到以往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无人区,就是人有没有精神世界。当一个人理想信仰价值观缺失的时候,他的精神生活可能是崩塌的,不知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它也是个终极问题。


我2016年真正给这个词命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有个学生特别优秀,科研很厉害,性格也特别好,是北大的博士生,当年寒假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她就是非常典型的空心病。


很大程度上空心病也是时代病,是这个比较焦虑和迷茫的时代中出现的一种现象。


大家可以发现,往往是学习很好的孩子更容易出空心病。为什么这种对精英、第一名的追求没办法成为空心病患者的精神支柱?


153429s00666tr2bsbizi0.jpeg


为什么学习好的孩子

更容易出现空心病?

我最早发现空心病是在清北的学生当中。通过疯狂的内卷和竞争进到清北的学生,在 “学习是竞争出来的”这种教育观影响下,形成的心态是极其扭曲的。这也是空心病的重要特征。


这些孩子真的有自我厌恶和自我否定,严重到决定放弃自己生命的程度。为什么会这样?


1.哪怕再成功,对评价都有恐惧。

我举个例子,当时我把他们组织起来做了个团体治疗。在热身阶段让每个人说下自己的特点,后来在介绍他们时,学生们都纷纷说,老师,请不要评价我们。这很意外,因为我只是重复了他们的介绍,而且这些用语都是积极的。


他们说他们对评价有恐惧。每次考试都是一次评价,每次评价都让他们焦虑很长时间,所以他们不管再成功,对评价都是有恐惧的。


有办法逃离评价恐惧吗?


首先,得先把身体还不是心理上的焦虑先放下来。千万不要为了多考一两分或者考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把亲子关系给毁掉了,这是绝对得不偿失的;

其次,家长先处理好自己的焦虑,不要为没发生的事情担心。不是考不上好大学一切就毁了,人生路没有那么窄。

保有孩子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他的创造力本身,这才是决定今后人生的关键性因素。


2.不得不做自己厌恶的事,就转而厌恶自己

他们清楚,现在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多考几分,为了迎合某种社会评价标准,这些没有掌握新东西、也没有创造力的无价值无意义的事情,他们是很厌恶的,可又不得不做,就转而厌恶自己。


很多年轻的孩子身体却有极大的痛苦。因为肌肉长期紧张得不到放松,甚至出现了老年病——腰椎间盘突出。


153429uwqoogcgwgswgrr8.jpeg


如何帮助孩子重建兴趣和活力


第一步、追求单纯的乐趣

放下一切,回到本真的状态。让孩子先恢复对生活的感受和乐趣,这是恢复心理健康的第一步。比如领略大好河山、品尝美食、感受大自然、享受运动、感受音乐美术等艺术。


第二步、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一是利他。不是说我现在挣点钱只适合给别人,而是说我做的这个事情,我的聪明才智是有价值有意义,是对社会有贡献的。


如何有利他之心?


一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这是底线;


二是要家长做给他看,把他内心中本来就有的良知给唤醒、激发出来,或者让他自然展现出来。


二是创造性。不是我比他多练习了,而是我听从内心的呼唤,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后,做出来的是自己内心觉得很牛的事情。


当然,发自内心的喜好,真的需要父母从小能给孩子一些体验和感受,如果父母不管孩子干什么,第一反应就是评价和成就,能不能获奖,能不能加分,这就不能说在兴趣爱好里获得了内心的滋养。

父母该如何梳理内心,

更好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第一、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
要珍惜自己和孩子的美好情感,这是人生最大最幸福的东西,千万不要把它完全替换成了高考分数或者挣多少钱,这些都是结果,不是原因也不是过程。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反正我是有的。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好像人生都过了一遍,我们和孩子一起经历过的那些真的是美好的时光,养孩子这件事情本身我是被滋养到的。


第二、面对和帮助孩子时,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注意到,孩子是非常在乎你的情绪和感受的,你的情绪状态对孩子影响非常大。我们可能不知不觉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带到家里带给孩子了。他本来压力很大,我们是要帮他减压的,但反过来我们可能还加压了。


为什么家庭出问题了孩子会先出问题?因为全社会的压力层层传递,孩子是最末端的一个环节。


第三、尽最大努力去学习理解孩子

家长要能看见孩子的烦恼和痛苦。有家长苦恼孩子一天到晚打游戏,我要告诉他个秘密,孩子打游戏没那么开心,相反他心里烦、有压力。


我们要理解孩子是因为什么对学习失去了动力和热情,怎么样去帮助孩子保有可贵的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这是最重要的。


用帮助孩子化解烦恼的思路去面对他的学习,很多东西就迎刃而解了。

【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校长派」,搜索「xiaozhangpai」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32粉丝

4965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较场西路东关汛3号三楼

公益合作(投稿):admin@gzqz.org

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