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认为青少年只要读好书就行了,有什么压力? 
 可是发现没有成人要面对的工作,家庭成员的关系,社会的方面,他们同样也要面对。 
 只不过他们的工作是学业,他们的“社会”是学校,是老师,是同学。 
 那成人所有情绪压力困扰,他们为什么不能有? 
 我们总在强调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两字,要学会调试压力,调节自己的情绪。 
 那青少年的世界里就有容易两字了吗? 
 成年人都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更何况未成年的他们呢?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有约10万名青少年自杀身亡。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在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你是我的城池壁垒》,讲述了特警和医生之间势均力敌双向奔赴的爱情故事。 
 马思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心怀理想的年轻医生,虽然生活上有点大条,但工作上细致认真专业果敢。 
 生活中的马思纯一直遭受着抑郁症的困扰,这十几年来,她从来没睡过一个好觉,经常半夜一两个小时就要醒一次。 
 她靠吃药控制情绪,3天胖了8斤。 
 最严重的时候,她的身体会变得很僵硬,腿却很软,眼睛会短暂失明,并且还有很严重的气喘。 
 而提及导致这一切的根源,马思纯坦言,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小时候,家里人会不断向她灌输 “你要听话”、“你要懂事”、“要让着别人”的思想。 
 在她遭遇校园霸凌,被同学挤兑、刁难,各种恶作剧,想要向父母求助时,得到的却是一句:“不要去理会,你要努力去证明,你过得比她好,无视她。” 
 父母这种视而不见、息事宁人的态度,让马思纯更加自卑与沉默,她放弃了反抗,选择默默忍受。 
 长此以往,她开始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事事替别人着想,怕麻烦别人。 
 
 
 
 脱口秀大会中的北大才女李雪琴是个名副其实的宝藏女孩,是很多人心中的MVP。 
 她的很多段子,可以反复听,每一次在笑的同时都能领会不一样的东西。 
 例如,吐槽自己毕业后回老家不被理解: “有些人还嘲笑我,说铁岭没有地铁,北京是有地铁,破地铁有啥好自豪的啊? 北京是有地铁,大环线上下班,左一圈右一圈,日复一日圈复一圈。 宇宙都有尽头,但北京地铁没有。” 
 听着她的段子,总能让人找到自己的影子。 
 那些工作中的苦闷,每天被早高峰地铁支配的恐惧,以及该在大城市拼搏还是回家乡。 
 
 一点一滴,都印证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曾经她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她的抑郁症根源来自她的母亲。 
 初中时父母离异,她的母亲把她当做情绪宣泄口,用“不堪”的语言伤害着她。 
 很多人都不知道,每5个孩子,就有1个抑郁症。父母的说话方式,有时候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敏感、脆弱、自我牺牲、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会说话的父母。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的言行举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和走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感到焦虑和抑郁? 
 父母们尤其难以理解的一点是相对于父辈、祖父辈,今天的孩子们物质世界丰富,生活环境平稳安定,没有遭遇过社会动荡和战争,他们为什么会受困于深刻的痛苦? 
 是因为他们更加脆弱吗? 
 调查显示,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与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的优劣并没有必然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玛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通过研究发现,在家境富足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尤其高发。 
 在富足的硅谷,有80%的高中生报告自己的焦虑程度正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平,同时有54%的普通高中生报告自己的抑郁程度也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平。 
 当人类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感受到压力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让大脑进一步关闭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皮质,从而让个体对威胁回以本能反应。 
 这个生理设置是为了应对偶然出现的危机,它能让远古的人类在遭遇猛兽的时候,关闭自己的思考,尽力地逃跑、对抗,甚至装死。 
 人类并没有得到持续“开启”压力反应的能力。 
 慢性压力会让杏仁核变得更大,反应更敏感,还会导致前额皮质持续紧张,结果就会让人变得更容易感受到压力感和焦虑感。 
 当低龄人群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会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 
 斯蒂克斯鲁德指出,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恰恰是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许多孩子身上的事。 
 制造这种慢性压力的并不是多么重大的危机,而是持续的失控感。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的言行举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和走向。 
 当孩子受挫或失败时,家长千万不要指责和打击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抑郁,甚至走极端。 
 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才是家长更应该做的。 
 垃圾快乐主要包含两种,手机不离手和危险零食。 
 心理专家表示,过度接触电子产品,会让孩子出现抑郁、焦虑、暴躁、自私等问题。 
 而高糖、油炸类垃圾食品,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影响视力,严重影响孩子身心。 
 心理学家克劳特提出"标签效应",即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你怎么这么蠢”、“你怎么什么都干不好”,父母的否定,让孩子潜意识中也把自己定性为蠢笨之人。 
 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往往适得其反。 
 反而常被鼓励和肯定的孩子,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抑郁症的心理干预也有很多治疗方法,比如认知行为治疗,是一个比较有循证结果的心理疗法。 
 旨在帮助孩子了解自己问题发生的外部环境影响,和他内心认知行为上的因素。 
 通过了解各种因素,从而教导孩子对自己痛苦的情感,有更好暂停隔断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自我调节情绪,也可以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调节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自己的一些观念和期望。 
 从而能积极建立更好的自信心,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定位,还有自己的追求目标的明确,能够活得更有动力、更有意义感、更自信。 
 
 如果抑郁问题和家庭矛盾关系较重,治疗选择可能是家庭治疗。 
 当孩子的情况是跟家庭关系,尤其是当父母的依恋关系,有比较大的困难时,合适的工作模式是包括适合地让家长父母也参与咨询治疗,改变家庭的氛围,促进互相了解,去调整达到长治久安。 
 
 如果孩子不幸得了抑郁症,父母该如何做呢?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下父母如何避免抑郁症孩子悲剧发生的。
 1、不要留孩子一个人在抑郁的环境中。 
 抑郁的青少年常常会退缩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当他们暗地里大声呼救时,却又常常羞于表达自己,尤其是对父母。 
 男孩子更会隐藏自己的情绪,认为表露自己的感受是软弱的表现。 
 不要等待孩子带着他们的问题或疑虑来找您。 
 作为父母可以试着说,“你看起来很伤心。我们可以谈谈吗?我想了解你正在经历什么,也许我可以提供帮助。” 
 2、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听他说。 
 研究发现,经历过儿子或女儿自杀的家庭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 
 然而,当孩子想自杀时,他生活中通常会遇到三个或更多问题。 
 这些包括但不限于:重大损失(即,恋爱分手或亲人或宠物死亡)物质使用、同伴或社会压力、获得武器、公然羞辱、严重的慢性疼痛、慢性病、冲动/攻击性、自杀家族史、尽可能多地与您的孩子交谈。 
 此外,我们经常建议父母向心理健康专家寻求帮助。 
 3、重视孩子“口头禅”。 
 任何“我想死”或“我不在乎了”的书面或口头声明都应该被认真对待。 
 通常,企图自杀的孩子会反复告诉他们的父母他们打算自杀。 
 4、注意以下危险信号。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说或者问这些危险信号的问题,请立即为孩子寻求专业帮助,比如:“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想知道有多少人会来参加我的葬礼?”、“有时我真希望我能睡着就永远不要醒来。”、“没有我,每个人都会过得更好。”、“你不用再为我担心了。”、“我只是想让疼痛停止。” 
 
 
 
 
 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回应请不要是这些:“哦,你不是那个意思。” 
 其实孩子真正在说的是:“我需要你的爱和关注,因为我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无法一个人承受。”  
 父母要不加评判地倾听。常常去安慰,比如,“我听到了。你一定真的,真的很受伤。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感觉更好。” 
 5、获得专业帮助。 
 如果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担忧(甚至感到震惊),请直接去找心理咨询师或医生,尽快给孩子进行评估,以便可以尽快开始咨询或治疗。 
 如果孩子真的有自杀倾向并有自残的危险,请拨打您当地的心理健康危机热线或带您的孩子去急诊室。 
 6、与孩子分享你的感受。 
 让孩子知道他并不孤单,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感到悲伤、沮丧或焦虑,包括妈妈和爸爸。 
 也不要强制去改变正处在抑郁症中的他们,请确保这些糟糕的时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并且您会致力于获得他的帮助。 
 7、不要将孩子和家人朋友隔离。 
 虽然孩子可能会不想社交或拒绝社交,但与其他人在一起通常比独自一人要好。 
 当然,如果是一些能给他提供帮助的人是更好的。 
 8、建议多运动。 
 体力活动,如步行或举重等剧烈运动,都有助于缓解轻度至中度抑郁症。 
 研究表明锻炼会使大脑释放内啡肽,从而改善情绪并缓解疼痛。 
 内啡肽还会降低皮质醇的含量,皮质醇是一种与抑郁症有关的激素。 
 锻炼可以分散人们对问题的注意力,并使他们对自己感觉更好。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可以,最重要的是您的孩子喜欢这项活动并继续定期进行。 
 9、分解目标、重拾自信。 
 只要有可能,建议他将大任务分成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任务,并参加他喜欢的、压力较小的活动。 
 目标是重建信心和自尊。 
 10、降低治疗期待。 
 心理咨询治疗和药物治疗通常都需要时间来改善症状。 
 在开始治疗前,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期待,告诉他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治疗不会立即感觉好转,他不应该感到气馁。 
 说了那么多,我相信很多父母以前无法完全做到这些,一般孩子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很大一部分的家庭都是有问题,有些甚至父母自己也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只是他们自己不以为然,如果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好起来,我们建议父母们应该尽快着手改变自己,不要等到悲剧发生了才后悔莫及。 来源:母亲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