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开启左侧

谭建光: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复制链接]
gongyi020 未绑定微信工作人员 发表于 昨天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谭建光



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越来越重视项目化发展。按照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布的《关于志愿服务项目的工作指引(试行)》界定,志愿服务项目是“在一定周期内,面向特定志愿服务对象或领域开展的,具有明确的服务目标、服务实践、服务内容和服务保障的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2014年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举办以来,引导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确立“活动——项目——品牌”的发展意识,通过贴近群众需求策划和实施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的效能。近年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社会治理志愿服务项目交流、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选拔、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推选等等,都激励一批批优秀项目涌现出来,提供示范和借鉴。但是,在推进项目发展过程中,不少人遇到其他工作、其他服务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关系等问题。有些部门和机构,将本职工作、公共服务与志愿服务项目混淆起来;有些组织和团队,则狭隘理解项目含义而不敢拓展合作。为此,我们认为需要进行理念的传播和科学的区分,同时引导大家正确做好志愿服务项目,也善于与其他要素有机结合。一是要明确理念,即明确什么是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无偿奉献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为社会进步和他人幸福提供的服务,并且通过要素组合的方式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就是创新的项目。因此,领取工资开展服务的本职工作,通过服务营销产品等内容,都不能直接纳入志愿服务项目的范围,这是需要科学区分的。二是要做好转化,即怎么做成志愿服务项目。我们说,志愿服务项目也不是无源之水,它与其他工作、其他服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为此,就要引导部门、机构、组织、团体从原有行政工作、公共服务中,延伸出无偿服务群众、无偿服务社会的元素,逐渐培育成志愿服务项目。三是要善于融合,汇聚各种资源促进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不是盲目排斥部门、机构、企业等介入,而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引导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项目,从而发挥积极的作用。本着这种理念,我们不能停留在“是不是志愿服务项目”“哪些是志愿服务项目”“哪些不是志愿服务项目”;而是要探寻既科学区分又互相促进的路径,处理好志愿服务项目发展的“六个关系”。





01

宣讲宣传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关系


我从2018年底开始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调查辅导,就经常被人询问“理论宣讲是不是志愿服务”“政策普及是不是志愿服务”等。因为,既有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日开展理论、政策的宣传普及,有时候也用了志愿服务的称谓;也有不少党员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如夜晚、周末等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好向群众普及解释的服务。最初,大家仅仅纠结“是不是志愿服务”的问题,争论不休、无法定论。后来,我们发现,主要是要区分本职工作的宣传推广,还是义务时间的传播普及。正如我们倡导党员志愿服务的时候,提出“岗位贡献”与“志愿奉献”的区别。党员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体现在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那么,在“八小时以内”的本职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就是“岗位贡献”;在“八小时以外”的爱心热情、友善助人等服务群众的行为,就是“志愿奉献。”因此,理论宣传、政策普及中的志愿服务项目,就是机关单位志愿者、党团员志愿者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乡村社区,面向广大群众的宣讲宣传服务,并且是可持续、有成效的。记得我们在参加浙江省的项目评审时,有不少是宣讲宣传的参赛项目,其中一些部门、单位组织在工作时间“下基层”做讲座或者文艺表演,宣传理论方针的项目,是非常好的宣传工作,但是志愿服务特性不是很鲜明。然而,宁波市北仑区有一个“背包客”的项目,是一群青年党团员,下班之后,利用傍晚或者周末,深入人群聚集,尤其是年轻人聚集的广场、空间等,见缝插针地在时尚活动中加入宣传理论方针的志愿服务,讲得生动活泼,演得逼真诱人,一小段时候就结束,给周围的休闲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宣传效果非常好。这个项目被评委们评价很高,认为具有志愿服务特性,又能够很好地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可见,我们不能简单说宣讲宣传是不是志愿服务,而是应该主动积极将宣讲宣传延伸出志愿服务的要素,发挥社会化、灵活性的作用,为面向广大群众传播新时代党的政策理论创新方式方法。





02

行政工作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关系


人民政府为人民,政府部门的很多行政工作与惠民利民是结合在一起的。然而,直接在工作中做好这些为民惠民、便民利民的事情,不能简单作为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宣传。一方面这是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这是工作人员领取工资从事的服务。记得在十多年前,我给某省文旅厅的培训班,讲授文旅志愿服务的课程,专门举例说明,“在座各位文旅部门同志,你们在工作时间进行各类型组织的文旅志愿服务协调工作,是你们的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而不是志愿服务;在你们工作之余参与文旅志愿团队开展的服务活动,就是奉献爱心的志愿服务。”下课后,不少听课的同志跟我说,“谭教授,我今天才知道要区分本职行政工作与志愿服务。”但是,配合行政工作的开展,配合惠民工作的推进,又是可以延伸出不少志愿服务项目的。我们曾经调查一个“点点爱心”志愿服务项目。这是在政府服务大楼的项目,如今很多城市的政府惠民工作,都集中在政务服务中心,既面临前来办事的市民与外来人员多,工作人员忙不过来的难题;也面临一些市民、外来人员对办理流程、信息操作不熟悉的难题。于是,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务服务中心合作,招募退休人员、妇女、青年学生做“点点爱心”志愿者,或者在大厅引导前来办事的市民、外来人员;或者帮助来办事的群众点击信息,办理流程,加快办事进度;或者为有困难、有困惑的群众提供咨询、解释等。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志愿服务,却解决了一些老年群众、农村群众的“天大难题”。这个项目参加大赛的时候,受到评委们的好评,认为是实实在在帮助群众的好项目。很多党政部门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就直接影响群众的生活改善,直接影响群众满足感和幸福感的获得。因此,在按照要求做好行政工作、本职工作的同时,延伸更多关爱和帮助群众的志愿服务,就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03

企业社会责任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关系


目前,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参与志愿服务、支持志愿服务,并且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志愿服务项目。特别是国有企业重视承担社会责任,也非常重视志愿服务。前者体现国有企业的担当和情怀,后者有利于国有企业凝聚人心和聚力发展。与此同时,外资企业的志愿服务体现专业性和创新性,民营企业的志愿服务丰富多样,呈现良好的趋势。但是,在推广企业志愿服务的时候,也要分清社会责任与志愿服务的异同,力求相互促进,但是要避免相互混淆。企业社会责任是更广泛的含义,既有对股东的责任,也有对社区的责任,国有企业更体现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但是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途径有行政推动和社会捐助等等,这些不完全是志愿服务。相比之下,企业志愿服务更加具体,是企业员工及其相关方为社会进步和他人幸福无偿提供的服务行为。记得有一次评审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有个供电部门的青年志愿服务队,申报了一个项目。项目申报书上写到组建公司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时候,公司党委开会授旗,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提供经费支持;也写到志愿者队伍开展的服务就是为山区农村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等免费更换电线、灯泡以及其他电器用具等等。这时候,有位专家评委提出质疑,“公司授旗是不是工作的一部分,为村民更换电线灯泡是不是公司责任的一部分?”这时候,公司青年志愿服务队的代表回答非常好,能够说清楚问题。她说,“感谢评委的提问,我们解释一下。虽然公司非常重视,但是我们这支志愿服务队,确实是因为不少青年员工读大学的时候就做过志愿者,来到公司工作,就提出建立志愿者队伍的想法,获得公司的鼓励和支持。另外,还要解释一下,电力公司检修和更换农村户外、野外的线路设备,都是公司的责任;但是按照规定入户仅仅是免费检查,需要更换线路灯泡等,是需要户主出费用的。我们青年志愿者队伍就专门义务为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等免费更换电线灯泡等。有些是志愿者自己筹钱,有些确实获得公司的资助。”这位志愿者的解释赢得评委们的认同,项目获得很好的成绩。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非常广泛,志愿服务项目是其中具有特殊内容、特殊形式的一部分,这是需要清晰区分的。





04

科研成果转化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高校申报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都涉及学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过程的重视和支持,都涉及学校及教师科研成果对农村村民生产致富的支持。这里面,就要区分好学校教师科研成果助农转化,与师生志愿者做好服务项目的关系。一方面,这是两个领域的内容。学校扶贫工作,乡村振兴对口工作,是承担国家和地方安排的任务;教师科研成果在农村的转化,也是承担任务和履行责任的体现。师生的志愿服务是无偿为乡村和村民提供关爱帮助。另一方面,这两个领域的元素可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在学校乡村振兴结对工作,教师科研成果助农转化的支持下,师生志愿服务就有更好的支持、更多的资源。同样,通过师生志愿服务的推广,能够让学校结对工作发展更好、更有成效。然而,两者不能混为一体、互相取代。有些志愿服务团队介绍乡村振兴服务项目的时候,说“我们的志愿服务为农村、村民增加数百万、数千万的收入。”仔细听了之后,就发现将学校投入、科研转化都包括进来了,并非仅仅是志愿服务的内容。因此,师生志愿者要善于分清层次、有序介绍。应该说,在学校结对工作支持下,教师科研成果支持下,学生志愿者配合开展服务,具体带来农村和村民的变化。其中,哪些是志愿服务推动产生的效果,要有专门的说明。如天津大学的“黔程无忧”志愿服务项目,是支教团志愿者在贵州省一个山区镇服务的时候,发现急需解决的“农民旅游营销技术技能缺乏”问题。即近年来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这个山区镇也有网红旅游点.但是,就在旅游点不远处的村庄,还是有些农民收入较少、生活较差。大学生志愿者调查了解农民不懂得面对旅游市场的营销知识技能。虽然这些农民也很勤奋,也努力销售农产品,然而效果不佳。于是,志愿者联系天津大学旅游学院老师支持,将旅游营销的知识制作成短视频、活页图片等。大学生志愿者利用乡村振兴青年夜校,对山区农民培训辅导。这样,贵州省山区农民掌握旅游营销知识技能之后,将土特产进行特色推销,将乡风民俗作为资源推销,获得城市游客的赞赏,扩大了购买数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这个案例中,天津大学及旅游学院的科研成果是基础,支教团志愿者在乡村夜校的培训辅导,以及走村入户的热情帮助,就是志愿服务的体现,赢得广泛的赞誉,也获得大赛的金奖。由此可见,不论是大专院校的项目,还是科研机构的项目,都不必讳言专业力量、科研成果的支持,但是要着重介绍志愿者,包括师生志愿者具体运用知识技术,无偿帮助乡村山区群众的行为,这就能够体现志愿服务的特色亮点。





05

学生研学活动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关系


如今,学校社会实践、学生研学活动逐渐呈现热潮。具体来说,学校社会实践包括中小学的劳动时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等;研学活动包括各种机构、社会团体组织的农耕研学、外出研学等等。除了一些是商业和盈利的研学活动之外,大多数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既有低收费的活动,也有免费的活动,对于学生扩大社会见识、提高身心素质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志愿服务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仅仅是通过社会实践、研学活动获得自身的改善,就不能说成是志愿服务;但是在社会实践、研学活动中增加无偿助人、服务社会的内容,就可以在这些服务过程中,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例如,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组织“华彩少年强”项目,最初就是针对农村城市化的少年儿童,逐渐不懂农耕、五谷不分的状况,吸引他们参与耕读实践,这个阶段仅仅属于研学活动。后来,在志愿服务专家的辅导下,形成“华彩少年强——幸福田地——美好一家亲”的系列项目,即农村城市化的少年儿童参与耕读活动的时候,耕种幸福田地的农作物赠送给老人、残疾人等,还与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开展活动,提供关爱和帮助。这样,“华彩少年强”就成为志愿服务项目,赋予“中华少年、志愿精彩”的丰富涵义。由此可见,社会实践、研学活动与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可以融入爱心奉献、关爱互助的要素,从而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产生积极的效应。





06

慈善捐助与志愿服务项目的关系


新时代的慈善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与志愿服务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也有一定的区别,不能混淆起来。慈善事业更注重对有困难、有需求的人员进行捐助、提供资助。志愿服务是对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关爱帮助,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支持帮助。当然,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如山区农村的助学,城市社区的助老,各种类型的助残,这些关爱扶助中既有慈善捐助的要素,也有志愿服务的要素,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这时候,实施团队就要区别不同的重点。如果是申请慈善捐助项目的时候,就要突出筹集什么物资,为扶助对象解决什么困难,提供什么帮助;如果是申请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就要突出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为扶助对象提供哪些亲情陪伴、生活帮助等具体的服务。记得有一次评审志愿服务项目,审议过程中,一位专家对志愿服务团队的项目申报书提出质疑。焦点在于申报团队将经费预算的70%用于购买文具、书本等物资,提供给山区留守儿童。这是运用了慈善项目的基本规则,不是志愿项目的基本规则。如果是志愿服务项目,申请的资金应该大部分,即70%运用在志愿服务的过程,包括志愿者培训、服务路途交通、志愿者服务保险、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的费用等等,只能有一小部分用于购买物资进行捐助。因此,有些志愿服务团队与慈善公益机构合作开展助学服务、助老服务、助残服务的时候,分别提供的项目申报书,侧重点就要有区别。向慈善机构申请资助的时候,就要将直接捐助服务对象的费用占70%以上,其他服务过程成本费用控制在10%左右。向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申请资金的时候,就要将开展关心帮助服务对象的活动过程经费作为重点,占70%左右,涉及物资捐助的占30%以下。这位专家的观点对我们很有启发。不仅仅费用方面要有这种区分,对于项目内容、活动内容也要有这种区分。确实,经常有人问我,“慈善与志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关系?”我想,从项目内容看,慈善公益机构、慈善公益人士参与的活动,主要是将捐助的资金购买物资,运送和分发给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群。在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中的志愿服务,这是志愿者配合进行慈善宣传社会动员,以及在捐助过程中为关爱扶助对象提供进一步的亲情陪伴、心理辅导等各类服务。所以,我们既不能将慈善公益与志愿服务混为一谈,也不能将慈善公益与志愿服务互不相关,而是要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发展。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活动、项目、品牌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策划项目、实施服务的时候,就要注重志愿服务项目与其他工作、其他活动的异同。既要把握区别、避免混淆,也要善于融合、实现互补。为此,我们提出处理好“六个关系”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借鉴,欢迎交流分享。



作者简介


谭建光,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



来源:社志会

广州公益网由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4年创办,齐志是获民政部门认定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链接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改善乡村孩子的阅读条件和提升社区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资助及公益合作热线:020-83707079 微信号:18520081188 公益合作邮箱:admin@gzqz.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关注

257粉丝

5556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齐志公益

官方微信

儿童心理云平台

服务热线:

020-83707079

微信号:qizhigongyi(备注来意)

地址:广州·越秀

admin#gzqz.org

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广州公益网    ( 粤ICP备14025298号 )

粤ICP备14025298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