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943字)
往期的志愿者“不用钱”,志愿服务“得花钱”?、我跟你谈公益,你跟我谈钱?两篇文章里面,都讨论过公益或者志愿服务的成本问题。第二篇文章也让很多公益伙伴开展了一些讨论。
回归到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在健全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这一板块中,也提出了统筹利用包括财政投入在内的现有资金渠道,依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的工作要求。
最近几篇文章多是在讨论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的相关话题,今天也想系统地分享对志愿服务成本的思考,争取从成本视角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讨论志愿服务事业所需要的“钱钱”。
微观维度 | 从项目执行切入,看精细成本构成
首先还是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各位亲爱的伟大的只讲奉献的亲们,不要再说你们不需要筹钱之类的话,不要再说都是自掏腰包支持活动之类的话,我们是要去讨论“成本”,而不是谁出钱的问题。
每一场具体活动的落地,或者项目的实施,都是由多层次、多维度的精细化成本需求。这些成本经常被忽略,或者说经常“隐身”,确实服务专业性和可持续性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直接物资成本。或者换一个说法,在项目书里面经常会看到的,叫做“直接服务支出”。任何一个具体的、具象的、实体化的服务都需基本的物资保障,包括活动耗材(如茶点、资料费用、探访物资等)、活动设备(购置或者租用相关的器材、设备)、场地布置(如桌椅、场地氛围灯)等基础投入。虽然不用的活动或者项目的直接服务支出都会有所差异,但作为构成服务落地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人力支持成本。这个成本,有两个身份的角度:其一,是志愿者。志愿者虽以奉献精神为内核,但其培训、餐饮、交通补贴或其他非薪酬性质补贴等成本不容忽视。其二,是志愿服务工作者。部分项目或者活动如果是由志愿服务工作者进行筹划,其时间、精力、智慧、体力的投入则需要按照薪酬性质的人力成本进行核算。
第三,风险保障成本。我经常说在南海的志愿者是“安全”的,因为除了通过i志愿系统自动获得一份意外保险之外,佛山市、南海区都还会为志愿者进行投保。在没有这些保障之前,许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需要额外为志愿者购买一份商业的意外保险。包括现在外出救援的应急志愿服务队,也会在出发执行任务的时候为救援志愿者进行投保。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与责任风险必须纳入成本考量,专业保险的购买是保障志愿者权益及组织稳健运行的基础防线。
中观维度 | 从组织运营入手,看成本分层与枢纽功能
我们一直都是说“组织载体”,志愿服务组织就是作为连接志愿者与宏观体系的桥梁。如果从组织形态上来区分志愿服务组织,我们姑且分为志愿服务队伍和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其运营成本因组织形态与功能定位的差异是有非常明显的不同的。同时,志愿服务队伍与登记注册组织在成本结构和资金来源上也是有着巨大的区别。
第一,志愿服务队伍。通常是指依托社区、单位或兴趣群体自发形成志愿服务组织(或志愿服务团队),运营成本相对简单。有些志愿服务团队是基于某个特定目标而临时组建,在完成目标之后就会立马解散。对于志愿服务队伍来说,基础活动经费是产生的最核心的成本,如简易物资、宣传物料和小额交通补助等。在资金来源方面,也多为成员自筹、单位拨款或小额捐赠,相对比较灵活,但不稳定。同时,如果队伍希望获得一些购买服务的资金,则需要整合某些特定的渠道,也会产生一定的管理成本。
第二,登记注册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法人单位,是需要承担更为复杂的系统性成本。包括专职人员薪酬(即使部分为补贴性质)、固定办公场所租金(有部分组织的场地是借用的,实际上也有人情成本)、行政管理系统维护费、审计及合规成本等刚性支出。实际上,这几个成本“大头”,经常做政府购买项目的小伙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对于这类志愿服务组织而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多元,可涵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基金会资助、企业赞助及社会捐赠等,但对资源整合能力要求、各项工作和行动的合法合规要求都会较高。
从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到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印发的《加强全省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体系建设的工作指引》,均在强调枢纽型志愿服务联合会“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四大功能定位。这也决定了,在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当中,枢纽型志愿服务联合会是具有独特性的。
其一是平台运维成本。作为信息枢纽,需承担区域内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成本,以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与资源高效配置,如广东省的i志愿系统、志愿深圳等。
其二是能力建设成本。需持续投入志愿者培训体系开发、教材编撰、讲师培育、学习基地建设等工作,以提升区域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的整体专业素养,如桂城志愿者学院。
其三是培育孵化成本。对志愿服务组织及项目提供孵化的空间支持、资金支持、项目设计指导等专业服务,也需专项经费支持,如桂城的500创义基金小额资助计划。
其四是行业协调成本。组织交流论坛、优秀项目展示、合作洽谈、跨区域协同发展等,主要是促进行业生态良性发展,需稳定的协调经费保障。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成效日益强大,志愿服务的湾区融合协同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宏观维度 | 从区域资金生态,看志愿服务成本的体系化支撑
《意见》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构建多层次、融合联动的资金生态体系,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战略方向。
第一,财政资金的基础性支撑。
地区政府应将志愿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支持范畴,通过常规预算安排”,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站点、公共场合等基础设施的常态化志愿服务运营。制度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枢纽型组织发展,将志愿服务组织承接的理论宣讲、养老助残、社区治理等项目纳入采购目录,可持续的契约化方式支持专业服务供给。探索设立地方性志愿服务发展基金”,通过种子资金撬动社会资源,形成循环造血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培育基地的建设。
第二,慈善渠道的深度激活。
志愿服务与慈善事业具有天然的互补性。积极发展地方性志愿服务发展基金”,动员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身边公益”的众筹共建,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完善企业及个人捐赠的优惠配套机制,提升捐赠积极性。推动基金会与志愿服务组织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超越“单项目资助”模式,为管理成本、人员培育等提供非限定性支持。
第三,社会创新模式的系统培育。
“公益创投”以一种能够同时集中资金、项目、队伍、人才、影响力等资源的方式方法。通过“资金资助”和及专业辅导,支持志愿服务组织自主设计并实施创新项目。深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引导专业社工力量与志愿服务的精准、有效融合。倡导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技能志愿服务、员工带薪服务假”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支持员工参与志愿服务。
同时,我还有一个想法,在金融圈有“基金管理公司”,在公益界有没有、或是能不能也有类似一个组织,专门帮基金会寻找好的项目、好的组织进行资助,破除掉“组织找基金”“创投找项目”的传统模式。
总结来说,谈志愿服务的“钱钱”,是对可持续的实际思考。从项目的每一笔直接支出,到组织运营的刚性成本,再到区域资金生态的体系构建,把微观、中观、宏观三本“账”都算明白、支撑稳,志愿服务的车轮才能真正转得动、跑得远。
来源:百科小全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