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来天不知何故,公益界内外,突然又有人热心地讨论起了民间公益人的工资问题。
于我来说,在关注公益界的那一天起,就觉得这个问题不应当是个问题。我一向坚定地相信和奉行,全职做公益是一定要领工资的,而且要领过得去的工资;所有的项目书里,都优先把工资写上;机构哪怕借钱做事,也不能断了团队伙伴的工资。
如果所有的项目都不支持给公益人发工资,那么我们就做一个专门给民间公益人发工资的“项目”。
如果所有的平台都不支持上线给公益人筹集工资的项目,那么,我们每个民间公益人,就自力更生些,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QQ群,来给自己找到那么一百来位,每月愿意捐赠几十元工资钱的人。
但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事情,居然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有人认为,做公益就不应当领工资,哪怕你全职做公益,只要领了工资,你就是在骗钱,甚至是在敛财,是在损耗民间公益的信任度。
有人甚至更极端地说,全职公益人居然领工资,就是在犯罪,是在欺诈。
说得我有些怕怕起来。我赶紧去问问这个行业的各种真实情况。
我跑去问美国的朋友,他们说,你不用来美国问啊,你看那些国际驻华的公益组织,他们哪一个不是领着过得去的工资?
我跑去问政府下属的那些“公益机构”的朋友,他们说,我们不仅领工资,而且还有各种福利,我们的领导,还享受着党员干部的待遇和级别呢。
我跑去问基金会的朋友,他们说,我们的工资不算高,但秘书长也是拿年薪的。我们租的办公室、发的福利,和企业机构、政府机关,没什么不同。
他们通通都在奇怪地反问我,公益是一门职业,为什么不能领工资要待遇啊?如果没有了工资,全职公益人怎么有精力上班干活?如果没有人专心干活,又怎么可能有人做公益?难道那些说胡话的人,会来做公益吗?
我有点明白了,大家引发的讨论,根本不是全职公益人该不该拿工资,而是民间的、一线的、草根的公益人,该不该拿工资。
我有点明白了,离公益资本越近的人,越职业化地进入这个公益职场的人,拿工资越顺手,越顺理成章。越在草根、越在前线、越自发、越不管不顾地做公益的人,拿工资越艰难。
这世界真是没天理了,欺负人到这程度,也是让人欲哭无泪。也就是说,越在公益核心区的人,越在公益前线的人,越主动做公益的人,领取点工资活命,越不被认可。好像他们都是天仙牌的吸尘器,可以靠吸取雾霾延续生命。
最可悲的是,腾讯、支付宝这样的公益平台率先不认可,政府购买服务这样的“社会组织公益扶持项目”不认可,非公募基金会的项目资助不认可,公募基金会的众筹项目不认可。有一些捐赠人,出于对公益的误会,也不认可。
行业内都不认可,怎么可能指望社会上来认可?怎么可能不让社会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误会与谣传?
在和平时代,人们喜欢谈论从战争中走过来的领导人的各种是非。喜欢谈论宫廷的斗争和政治阴谋。然而我总在想,这世间最惨烈的时节和位点,应当是在战争的你死我活的那些战场。如果我们忘记了真正的战场上的残酷,与存活的难得,我们就会被宫廷上、后宫间、权术里的那些小打小闹所迷惑吧。我们会认为,宫廷争斗远胜于战场上的拼杀。于是我们就想着绕过战场,直接进入宫廷,去想方设法拿权占位就好。
越是在解决最艰难的公益难题的人,越得不到正当的必须的生活成本的支持,这,于我,是绝对看不下去的。
因此,我要呼吁,所有的平台应当给民间公益人筹工资解禁,应当全力支持民间公益人自由地筹集工资。因此,我呼吁,所有的公募基金会应当全力支持专门筹集工资的项目上线。因此,我呼吁,所有的非公募基金会,要么只做机构的自由发展支持,要么做人才的自由发展支持,不必再去做什么其他项目。
社会上的那么多捐赠人都愿意慷慨捐赠,充满信任地支持,你平台和基金会凭什么阻碍?
当然,因此,我也呼吁,民间公益组织、草根公益组织,要大胆地,到各个非基金会去申请工资,到各个公募基金会去设计工资众筹项目,到各个平台上去争取上线众筹项目。只有大家群情汹涌,积极突围,才可能冲破那些有形无形的障碍,形成民间公益力量的真正洪流和主脉。
当然,因此,我也呼吁,民间公益人,要大胆地尝试各种给自己筹集工资的手法,比如发出公众号、发出朋友圈,邀请支持自己、信任自己的朋友,每月支持几十元给自己发工资。虽然未必能够解决所有的工资薪酬,但至少能够解决一部分。这边筹集一点儿,那边筹集一点儿,“众筹”在一起,“集资”在一块儿,每月的正当的工资,也就基本够了。 但有时候想一想,有些潮流还是要去更好地响应。绝大部分的公众,一想到公益,还是率先想到了把资金用到“公益需求”上。虽然公益作为一门职业,全职公益人的工资,理应也是公益需求的一部分,但很多人还是认为,公益的资金主流,应当花去“解决公益需求”。解决社会的需求多了,公众看到的你的能量和诚意多了,工资也肯定不会成为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物资帮扶型的公益或者说慈善,容易得到快速的认可,就是因为物资可见可计,而且会被认为是受益人的最急切需求,因此也会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虽然,社会善治、人类其他美好可能性探索这些需求,也是很重要的需求,但有时候还是容易被忽视和延迟。
无论是公益行动者还是环保行动者,有时候,就很难说清自己是不是属于“物资帮扶的对象”。比如,对环保行动者来说,他去调研一家污染企业,路费从哪来?他如果全职一年都在做这些,他哪有时间去挣其他的钱?他没有时间去挣钱,而他所从事的公益性质的业务又没有工资给他发,他怎么活着并做得更多?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当前民间环保行动者严重不足,民间公益行动者也严重不足,因此,遑论民间公益人的工资非常紧缺,民间公益人的行动成本、业务经费,也非常紧缺的。
因此,民间公益人还需要同时做另外一些努力,来保障自己的进取心和拓展力。比如组建业务方面的月捐群,激发所有愿意支持行动经费、业务经费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入群支持这些费用,其实也是非常迫切而亟需的行动。
公益人这一点要向商业人学习。你要想花钱,你就要自己去筹钱。你想要花多少钱,就要去筹到多少钱。你想要花哪类型的钱,就要去筹集哪类型的钱。无论是业务经费,还是工资薪水,无论是生存型的业务,还是探索型的业务,都应当在现有的条件下,去努力想办法去筹集得到。
有愿意支持业务经费的,当然就要去接收和汇总。有愿意支持工资福利的,当然也要去创建和导流。不仅是公益,而是世间一切前行和探索,都没那么容易。
社会不理解的核心原因,还是民间公益人主动去做得太少,说得太少,证明得太少。
这话说起来容易,一个民间公益人至少要组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月捐群了,一个筹集业务经费,一个筹集工资成本。如果这两个轮子同时转起来,民间公益人做事,可能真的不再那么艰难。公益人也不用担心受到社会误解,因此,至少有几百号人,坚定而热情地支持着民间公益人去“解决已有,探索未知”。(2017.10.9)
来源:冯百亿 卖风买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