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即将到来之际,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民函〔2025〕47号),部署开展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善达君认为,这并非一次常规的节庆宣传动员,而是对中国未来慈善事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路径的一次战略性规划,我们从中可一窥行业发展态势及核心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该判断难免存在疏漏,若您有不同见解,欢迎通过后台留言与我们交流探讨、共同学习。
慈善事业纳入国家治理框架
首先,《通知》的发布主体涵盖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及全国工商联,这一高层级、多部门协同的背后深意值得细究。
第一,中央社会工作部的加入是关键信号:作为 2023 年新组建的党中央职能部门,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核心职责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而公益慈善正是其重点统筹领域。此次联合发文中,中央社会工作部的加入,明确标志着慈善事业已被提升至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层面。公益慈善不再仅仅是民政部门主管的社会救助补充,而是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基层治理、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工具。
第二,多部门联动构建全社会参与网络: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的参与,意味着慈善文化的倡导将覆盖工人、青年、妇女、民营企业等社会关键群体,形成 “组织化动员 + 社会化参与” 的合力。文化和旅游部的加入则表明,慈善文化的传播将与文化建设、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传播开辟了新载体。
其次,“五进” 活动的场景化布局,体现了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洞察,其目标是让慈善从 “点状示范” 变为 “社会常态”。
第一,进机关旨在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通过提升党员干部的慈善意识和法规素养,推动其“带头参加慈善活动”,从而在全社会树立风向标,为慈善事业提供强大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二,进企业则瞄准了中国慈善捐赠的主力军。根据研究数据,企业捐赠长期占据中国捐赠总额的60%以上,2023年更是高达约76.58%。《通知》对国企和民企分别提出要求,鼓励将慈善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这不仅是为了动员资金,更是为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深化,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三,进乡村是紧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慈善文化与“文明乡风建设”相结合,利用农家书屋、农民夜校等本土化载体,旨在激活乡村内生的互助传统,并引导外部慈善资源精准下沉,服务于乡村治理和发展。
第四,进社区是聚焦慈善的“最后一公里”。依托社工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推动社区慈善发展,直接服务于困难群体。这回应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旨在构建“人人可慈善”的社区生活场景,让慈善真正惠及每一个有需要的人。近年来,类似成都“现代义仓”等社区慈善项目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五,进家庭则着眼于慈善价值观的代际传承。将慈善教育与“优良家风”建设挂钩,通过家庭实践活动,使向善之心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下一代,为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最深厚的文化土壤。
当然,尽管 “五进” 活动为行业带来战略机遇,但在实践层面仍需直面多重阻力,进机关要警惕 “形式化参与”,进企业要平衡 “社会责任与经营压力”,进乡村要避免 “外部植入与本土需求脱节”,进社区要突破 “参与人群固化” 困境,进家庭则要破解 “教育碎片化” 问题。只有破解了这些问题,才能让 “五进” 真正落地生根,而非停留在口号层面。
透露行业发展五大信号
更重要的是,这份《通知》还透露了当前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所处的宏观环境、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信号,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信号一:国家主导与顶层设计日益强化。《通知》的发布,是慈善事业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体现。它表明,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再是自发的、零散的,而是有组织、有规划、有目标的国家行动。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巨大的“战略机遇期”。政策的鼓励、资源的倾斜、社会氛围的营造,将为合规、专业、有创新能力的慈善组织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与“五进”方向高度契合的公益项目将更容易获得政府支持、企业合作与公众认可。
信号二:从外部动员到内生自觉。截至目前,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6万家,慈善组织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也达1500亿元,但行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增长率放缓的隐忧、公众信任度有待提升、慈善意识仍需普及等。从《通知》对“慈善文化建设”的反复强调可见,中国慈善事业正从“短期捐赠动员”转向“长期文化培育”。其背后的逻辑是:单纯依靠事件驱动或政策驱动的捐赠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当慈善成为一种内化于心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时,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因此,未来慈善不仅要“筹钱”,更要“筹人”—— 让做慈善像“随手做公益”一样自然,从“被动捐款”变成“主动参与”。
信号三:场景化、本土化的慈善实践路径将成为主流。未来的慈善,必须是场景化的、嵌入式的。无论是企业办公室的员工志愿活动,乡村文化礼堂的慈善文艺汇演,还是社区里的公益市集,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公益体验,都要求慈善组织具备强大的场景化项目设计与执行能力。这要求从业者深入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背景、行为习惯和真实需求,开发出更接地气、更具参与感、更能产生情感共鸣的公益项目。比如社区里的“旧物置换市集”、企业的“员工公益日”、乡村的“互助粮仓”,这些都是让慈善“落地”的具体场景。
信号四:合规与监管将持续收紧。当慈善事业被提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并动员如此广泛的社会资源时,必然伴随着更严格的监管和更高的透明度要求。《通知》反复强调要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并要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力戒铺张浪费”。这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是底线。近年来,慈善组织在法律框架、内部治理、信息公开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随着202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以及“五进”活动带来的社会高度关注,任何不合规、不透明的行为都将被无限放大。未来,一个组织的公信力将直接决定其生存空间。
公益慈善组织的应对策略
那么,面对《通知》所开启的新局面,公益慈善组织应该怎么做呢?善达君认为,任何机构都要摒弃“等、靠、要”的思维,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首先,战略层面,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精准对接“五进”场景。
一方面,需要项目设计对标,慈善组织应立即组织学习《通知》精神,对照“五进”要求,系统梳理和升级现有项目。例如,可以开发“企业慈善日”整体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进企业”的定制化服务;可以设计“家庭公益工具包”,助力“进家庭”;可以与乡镇、街道社工站合作,将专业服务项目打包嵌入,实现“进乡村、进社区”。
另一方面,需要重构伙伴关系,主动与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这些部门拥有庞大的组织网络和动员能力,与其合作,能极大拓展慈善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与妇联合作开展针对困境妇女儿童的社区帮扶项目,与工商联合作推动民营企业家的慈善文化交流。
其次,专业层面,要深耕核心业务,以高质量服务赢得信任。
未来,组织的专业性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因此,公益慈善组织要避免盲目扩张,而是要聚焦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做深做透。同时建立科学的项目效果评估体系,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更重要的是,要对服务领域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型”组织,从而在政策倡导和行业对话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第三,传播层面,要创新叙事方式,讲好“身边”的慈善故事。
《通知》要求推出“形式新颖、易于传播”的新媒体作品,并“讲好慈善故事”。公益慈善组织一方面要告别悲情叙事,转向更加阳光、积极、赋能的叙事风格。故事的主角不仅应是受助者,更应是捐赠者、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所有参与方,展现“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的主题。另一方面,要积极拥抱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将慈善项目“可视化”“场景化”。同时,积极准备选题,抓住《通知》中提到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集中报道机会,提升组织的全国影响力。
最后,治理层面,要强化合规与透明,建设“阳光下的组织”,
这是应对监管收紧和赢得公众信任的基石。公益慈善组织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及相关法规,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公开、项目执行、档案管理等内部制度。确保每一笔善款的来源、去向都清晰可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法律法规和专业伦理培训,提升全员的合规意识。将合规成本视为组织的必要投资而非负担。一个治理完善、透明高效的组织,将在未来的资源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总之,民函〔2025〕47号《通知》的发布,应该是我国慈善事业进入 “国家战略引领、全社会协同、文化深度融合” 新阶段的一个标志。对于公益慈善组织而言,这既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一场关于专业能力、治理水平和创新活力的全面考验。唯有那些能够深刻洞察时代脉搏,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社会治理大局,并以高度的专业精神和透明度服务于社会需求的组织,才能在“大慈善”时代中行稳致远,真正成为“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的中坚力量。
-END-
来源:善达网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www.gzqz.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