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益网

标题: 端午安康!这些和端午有关的知识讲给孩子听 [打印本页]

作者: gongyi020    时间: 2021-6-14 20:02
标题: 端午安康!这些和端午有关的知识讲给孩子听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当艾气包裹着粽香

逐渐在街头巷尾弥散开来

一个庄重的节日也朝我们走来


又一年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佳节

愿大家

端午安康


(, 下载次数: 249)


端午节

也叫

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女儿节、诗人节

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

叫法最多的节日


(, 下载次数: 250)


(, 下载次数: 244)
端午由来,众说纷纭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樽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代欧阳修的《渔家傲》描述的就是端午时节了,在这个“鸟鸣惊破好梦”的时节,天气暖和而不酷热,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 下载次数: 299)


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但“屈原说”最受认同。


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与夏季时令相关



有学者的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援引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 下载次数: 232)


中国的很多节日与节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端午”与“夏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夏至提醒人们高温到来,在阳光雨水充足、有益于农作物生长的同时,蚊蝇开始滋生,疫病流行。以夏至为分界的自然界变化,影响到古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去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现象后,为了提示这一关键时日,就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富有文化内涵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下面这些习俗里

或多或少

藏着古人的对于平安的追求

和养生的智慧


吃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

一说是为了托人江中

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

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

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


(, 下载次数: 237)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

糯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之功

食用粽子

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


戴香囊



戴香囊

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

为了清香、驱虫、避瘟

香囊中常会填充一些

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

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

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通九窍、防瘟病


(, 下载次数: 226)


老年人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

和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

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

青年人则是一般佩戴着

恋人早早做好的精致香囊


采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传说远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

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

于是人们端午节喜欢采摘和悬挂艾草

意欲驱散妖魔,保卫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

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可驱蚊蝇,净化空气

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

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


饮雄黄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成为流传甚广的雄黄酒

同时人们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

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但雄黄属有毒类中药

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

专家建议用黄酒和五加酒代替


黄酒属温性生饮可治疗天热引起的厌食、烦躁热饮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 下载次数: 251)


赛龙舟



屈原含恨投江

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

由此赛龙舟也成为

端午最传统的习俗之一


赛龙舟不仅有趣好玩

而且锻炼身体的效果非常好

对久坐族改善

腰肌劳损、肌肉僵硬等问题

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唐诗宋词里话端午


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

其实在众多特色民俗中,

蕴含着满满的情怀和意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端午相关的唐诗宋词。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赏析: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感叹屈原作为忠诚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表夏十首(节选)

【唐】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当时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平淡的闲言琐事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瑰奇纯粹。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写中,仔细阅读,方有所悟。


(, 下载次数: 230)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郦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五月里石榴花儿红艳艳,绿杨雨中默默站立,丝线缠裹的粽子盛放在金盘里,扇子上面画着双凤凰,正是端午时节,浴兰汤,喝菖蒲酒,树叶丛中黄鹂的叫声惊醒了朦胧中的好梦。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 下载次数: 232)


(, 下载次数: 212)


“端”有开头、初始之意

愿你尽享端午假期的悠闲轻松

在假日后抖擞精神

再出发!



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attach]60306[/attach]
[attach]60307[/attach]
[attach]60307[/attach]
[attach]60307[/attach]
[attach]60307[/attach]
[attach]60307[/attach]
[attach]60306[/attach]
[attach]60307[/attach]
[attach]60307[/attach]
[attach]60307[/attach]
[attach]60307[/attach]
[attach]60307[/attach]
[attach]60306[/attach]





欢迎光临 广州公益网 (https://www.gzqz.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