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宝宝被大人亲吻后感染“亲吻病毒(EB病毒)”夭折的新闻引起了朋友圈的波澜。尤其是有孩子的宝妈、宝爸们,更是谈之色变。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EB病毒,它为什么会被称为“亲吻病毒”?会有哪些症状?如果想亲宝宝,怎样不被传染,如何预防?
EB病毒是什么?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于1964年Estein和Barr首次在非洲儿童的淋巴瘤组织中发现,因此命名为“EB病毒”。
这种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此外EB病毒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
通过亲吻就能传播?
EB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唾液、飞沫,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这也就是为什么EB病毒被称为“亲吻病毒”的原因。
感染病毒后其首先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于人类淋巴组织中。多数人感染EB病毒后并不发病,仅在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中会导致EB病毒活动性感染,出现一系列感染表现。
症状与感冒很相似?有哪些临床表现?
EB病毒会引起哪些疾病,各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自限是指疾病可以自愈),在我国多好发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症状初期很像感冒,会出现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等较为有特点的临床表现,还会出现肝脏、脾脏肿大。该病预后一般较好。
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由EB病毒引起的疾病。据调查,90%的3-5岁儿童都感染过EB病毒,导致的也是这种良性疾病。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病人表现为持续性的高病毒浓度,频繁引发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同时伴随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炎,血小板减少,极度过敏等全身性症状。部分患者会因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瘤、DIC、肝衰竭、间质性肺炎死亡。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较为少见,预后非常差,未经治疗的患者死亡率100%,部分患者需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可治愈。
肿瘤
EB病毒还与鼻咽癌、淋巴瘤有关。EB病毒导致的鼻咽癌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而引起的Burkitt淋巴瘤多好发于非洲儿童。
可能与自身免疫系紊乱有关
Langer等人在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EB病毒和多发性硬化的发生有关,因此EB病毒的感染可能还与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有关。
预防
由于90%以上的成人EB病毒抗体阳性,也就是说很多人有EB病毒潜伏性感染,为其预防增加了难度,这也是EB病毒感染高发的原因。
上面介绍了EB病毒可能导致的疾病,是不是让很多人都感到心凉。不过也无需过分担心,一部分人感染后并不会出现症状,而大部分人多表现为自限性,病毒感染后体内很快会产生相应抗体。
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一旦感染EB病毒,不能及时产生相应抗体,少部分儿童会发生活动性EB病毒感染,甚至噬血细胞综合征,危及生命。
怎么预防?
大多数成人体内都有EB病毒,为了避免EB病毒从家长传给孩子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不和儿童共用碗筷、牙刷、水杯等
不口对口给孩子喂饭
养成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
注意室内通风
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且通气较差的场所
另外,还要加强儿童的健康卫生教育,让其养成勤洗手、爱干净的习惯。并且加强孩子的身体锻炼,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免疫力。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
|